位于瓜雪縣的八丁燕帶給人的印象,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,近年因被揭發當地非法採沙活動蓬勃而漸為人知。
其實,八丁燕帶沙場的前身是採錫場,是繼霹靂州近打谷后,重要的採礦區,高峰時期曾有13艘鐵船,比霹靂更多。每艘鐵船需183人操作,可說是從中提供無數就業機會,帶動當地經濟活動。
當地的採礦業開發于十九世紀初,早年由華裔操控,英殖民時期,大型的採錫場皆由英國或美國公司投資。
儘管採礦業在九十年代沒落,八丁燕帶老礦工在提起採礦行業的點點滴滴時,雙眼烔炯有神,懷念昔日採礦歲月。 現年74歲的丘亞平說,當時,大規模採錫場的薪金雖不高,但福利最好。
其實,八丁燕帶沙場的前身是採錫場,是繼霹靂州近打谷后,重要的採礦區,高峰時期曾有13艘鐵船,比霹靂更多。每艘鐵船需183人操作,可說是從中提供無數就業機會,帶動當地經濟活動。
當地的採礦業開發于十九世紀初,早年由華裔操控,英殖民時期,大型的採錫場皆由英國或美國公司投資。
儘管採礦業在九十年代沒落,八丁燕帶老礦工在提起採礦行業的點點滴滴時,雙眼烔炯有神,懷念昔日採礦歲月。 現年74歲的丘亞平說,當時,大規模採錫場的薪金雖不高,但福利最好。
丘亞年年輕時,在採錫場內的機械前拍照。
現年74歲的丘亞平說,當時,大規模採錫場的薪金雖不高,但福利最好。
“我在1959年加入太平洋公司,從事駕駛水泥機工作,每天分兩班制工作,一連工作6小時挖沙築堤壩,以引入泥漿。這是因鐵船排出的水污濁,必須抽了置放一旁沉澱,污水變清澈再輸回湖中。有時則挖沙土修補破爛的道路。”
他說,員工每日工資介于3塊8角至7塊,看是從事電工、開泥機、打鐵等而定,平均每月有100多塊,有時勤勞做兩班制的話,可賺取200塊。
“因公司提供宿舍,採錫場內又有專用醫生,從中可節省許多開銷。就算成家立業后,妻兒也可一起住在宿舍,公司更提供巴士津貼,讓孩子上學。如果在外租房子的話,公司每月津貼10塊5角。”
另一名老礦工黃泰(75歲)笑稱,當時行內人士聲稱,採錫業是“吃不飽,餓不死”的行業。
他說,在未加入採錫業前,曾從事髹漆、鋪廠、水泥等工作。之后曾在小規的採錫場操作水筆,工作需日曬雨淋,吃力又危險。后來他轉至設有鐵船的採場工作,一做便35年。
兩人是在馬華支會領袖穿針引線下,接受《中國報》訪問時,如是述說他們的經歷。
鐵船沉放湖底免被炸
曾在六十年代于Berjuntai Tin採礦公司任職文書的梁振錦指出,早在日侵前,英資遠東公司已在八丁燕帶進行採錫活動。
“記得在我小時候,聽在採錫場工作的父親提起,在日侵時期,英國業者為了防止鐵船被炸毀,將鐵船沉放湖底,至到日軍由馬來亞撤退后,業者才將鐵船打撈,持續採錫。”
他說,當時八丁燕帶的採錫場主要有3家公司,即Berjuntai Tin、永基錫礦公司(本地業者)及太平洋,另外約有4家小規模的採錫場。
他說,大型的採錫場使用鐵船開發,小規模的則以水筆或洗琉琅方式採錫。上述3家公司,分別擁有9艘及各兩艘鐵船。
“遠東及Berjuntai Tin又由馬礦業所控制,1974年,大馬企業家在股市突擊,大量購買馬礦業的股份,使大馬人成為大股東。
梁振錦進一步指出,基于大馬沒有煉錫技術,當時仍由英國人控制生產,所有八丁燕帶的錫米被運往檳城的溶爐溶化后,再出口至歐美國家,價格全權由英國收購商制訂。
“到了九十年代,錫米量減產,加上業者無法檢測更多錫米,錫米價格暴跌及亞洲人行政管理不當,使大規模的採礦公司,紛紛在1993年至1995年間倒閉,採錫業因此沒落。”
遺憾沒保存鐵船
八丁燕帶沒有保存任何鐵船,令老礦工感到遺憾!
他們指出,Berjuntai Tin曾在六十年代,贈送縮小版的鐵船模型給國家博物院,錫礦業在九十年代沒落后,很多鐵船轉賣給印尼等國家業者,僅剩下一艘留在其中一個湖泊。
鐵船體積龐大,一般高70尺,寬100至120尺及長290尺,價值百萬計。
不過,好景不常,約10年前該艘鐵船依然轉賣不出后,最后以廢鐵出售。
水筆採礦泥堆崩塌
採用水筆的礦場危機四伏,黃泰經歷死裡逃生,至今畢生難忘!
黃泰說,他在操作水筆時,曾聽前輩交代,在噴射水筆的同時,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惕,注意泥堆變化。
“工作約一年半,某次高達四五十尺的泥堆突然崩塌,我一發現不對勁,馬上高喊通知所有工友快逃。當時,大家拼命奔逃,而后方泥漿不斷湧來。”
他心有余悸地指出,只能用“萬馬奔騰”來形容當時泥堆崩塌的情景,前后不到30分鐘,湖泊被泥漿淹蓋,所有機械等器材無一倖免。
“不幸中的大幸是,此意外沒有釀成傷亡事件。之后採錫場前后動用了兩個月時間,才完成清理工作。”
文獻記載礦業史
馬華支會主席指出,早年的八丁燕帶是錫米盛產地,就算採礦業已沒落,也應透過文物及文獻等記載當地的礦業歷史。
他說,馬華將向國陣政府建議,在當地興建礦業迷你博物館,紀念老礦工的辛勞,同時讓后輩知道當地的採礦史。
“除了歷史,博物館也可介紹採錫過程、錫的種類、錫製產品等,畢竟大馬曾是世界最大的錫米生產國。”
直升機運錢發薪
錢從天而降!
梁振錦說,四五十年代陸路交通不便,採礦公司安排直升機運錢至八丁燕帶發薪給員工。
“我10歲時期,很期待每月的1日或15日,上午10時左右,只要一聽見遠處傳來直升機在天空盤旋的巨響,便會由Berjuntai Tin的員工宿舍跑到大門口的空地,看得裝著金錢的大包裹從天而降。”
當時,許多小朋友也像他一樣,莫名興奮,圍觀湊熱鬧,現場也有公司的會計員工候備。
“如果我們靠得太近,機組人員必高喊”GET OUT!”(出去!)儘管挨罵,每逢特定日子,我們依然會衝著直升機而來。”
說到此,他不禁會心一笑,似乎該事件才在昨日發生。
他指出,直到六十年代,陸路逐漸發達后,公司已停止使用直升機運錢,由公司職員到吉隆坡的渣打銀行提款再發薪;七十年代則由保安公司專車運錢到採錫場。
“如今,直升機降錢的地方(即採錫場大門口)已長了樹木,一旁還建有一間嘛嘛檔。”
火車軌道不復再
八丁燕帶曾有火車軌道,負責運載錫米。如今,儘管火車路已“不見”,但火車資產機構仍在一旁豎立保留地告示牌。
現場巡視,火車路路線一帶皆是油棕園。據悉,早年有關火車路由八丁燕帶開始,途經煤炭山、轟埠至萬撓,到了萬撓則由羅厘運輸至檳城。
據受訪老礦工透露,當時如果是以水筆開採錫米,採礦場平均每月可獲100噸錫米,採用鐵船則有180至200噸。
一般錫米價格每公斤可賣21至22塊,最好時期29塊,最低時期則滑落至11塊。
丘亞平指出,本身在1991年達退休年齡,當時公司獻議繼續工作,他在1994年才正式退休。
約二三年后,公司因錫米價格偏低,無法承擔高昂的成本開銷后而倒閉。
黃泰則補充說,雖然採錫工資在九十年代調高至每天26令吉50仙,一個月平均可賺600令吉,但比起其他行業,可說偏低。
他透露,當時有人指採錫是“Lembu punya kerja”(牛的工作),使採錫場難找工友,開發工作也受影響。 “之后我在外駕駛泥機更好賺,每月有約2000令吉的收入。”
“我在1959年加入太平洋公司,從事駕駛水泥機工作,每天分兩班制工作,一連工作6小時挖沙築堤壩,以引入泥漿。這是因鐵船排出的水污濁,必須抽了置放一旁沉澱,污水變清澈再輸回湖中。有時則挖沙土修補破爛的道路。”
他說,員工每日工資介于3塊8角至7塊,看是從事電工、開泥機、打鐵等而定,平均每月有100多塊,有時勤勞做兩班制的話,可賺取200塊。
“因公司提供宿舍,採錫場內又有專用醫生,從中可節省許多開銷。就算成家立業后,妻兒也可一起住在宿舍,公司更提供巴士津貼,讓孩子上學。如果在外租房子的話,公司每月津貼10塊5角。”
另一名老礦工黃泰(75歲)笑稱,當時行內人士聲稱,採錫業是“吃不飽,餓不死”的行業。
他說,在未加入採錫業前,曾從事髹漆、鋪廠、水泥等工作。之后曾在小規的採錫場操作水筆,工作需日曬雨淋,吃力又危險。后來他轉至設有鐵船的採場工作,一做便35年。
兩人是在馬華支會領袖穿針引線下,接受《中國報》訪問時,如是述說他們的經歷。
鐵船沉放湖底免被炸
曾在六十年代于Berjuntai Tin採礦公司任職文書的梁振錦指出,早在日侵前,英資遠東公司已在八丁燕帶進行採錫活動。
“記得在我小時候,聽在採錫場工作的父親提起,在日侵時期,英國業者為了防止鐵船被炸毀,將鐵船沉放湖底,至到日軍由馬來亞撤退后,業者才將鐵船打撈,持續採錫。”
他說,當時八丁燕帶的採錫場主要有3家公司,即Berjuntai Tin、永基錫礦公司(本地業者)及太平洋,另外約有4家小規模的採錫場。
他說,大型的採錫場使用鐵船開發,小規模的則以水筆或洗琉琅方式採錫。上述3家公司,分別擁有9艘及各兩艘鐵船。
“遠東及Berjuntai Tin又由馬礦業所控制,1974年,大馬企業家在股市突擊,大量購買馬礦業的股份,使大馬人成為大股東。
梁振錦進一步指出,基于大馬沒有煉錫技術,當時仍由英國人控制生產,所有八丁燕帶的錫米被運往檳城的溶爐溶化后,再出口至歐美國家,價格全權由英國收購商制訂。
“到了九十年代,錫米量減產,加上業者無法檢測更多錫米,錫米價格暴跌及亞洲人行政管理不當,使大規模的採礦公司,紛紛在1993年至1995年間倒閉,採錫業因此沒落。”
遺憾沒保存鐵船
八丁燕帶沒有保存任何鐵船,令老礦工感到遺憾!
他們指出,Berjuntai Tin曾在六十年代,贈送縮小版的鐵船模型給國家博物院,錫礦業在九十年代沒落后,很多鐵船轉賣給印尼等國家業者,僅剩下一艘留在其中一個湖泊。
鐵船體積龐大,一般高70尺,寬100至120尺及長290尺,價值百萬計。
不過,好景不常,約10年前該艘鐵船依然轉賣不出后,最后以廢鐵出售。
水筆採礦泥堆崩塌
採用水筆的礦場危機四伏,黃泰經歷死裡逃生,至今畢生難忘!
黃泰說,他在操作水筆時,曾聽前輩交代,在噴射水筆的同時,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惕,注意泥堆變化。
“工作約一年半,某次高達四五十尺的泥堆突然崩塌,我一發現不對勁,馬上高喊通知所有工友快逃。當時,大家拼命奔逃,而后方泥漿不斷湧來。”
他心有余悸地指出,只能用“萬馬奔騰”來形容當時泥堆崩塌的情景,前后不到30分鐘,湖泊被泥漿淹蓋,所有機械等器材無一倖免。
“不幸中的大幸是,此意外沒有釀成傷亡事件。之后採錫場前后動用了兩個月時間,才完成清理工作。”
文獻記載礦業史
馬華支會主席指出,早年的八丁燕帶是錫米盛產地,就算採礦業已沒落,也應透過文物及文獻等記載當地的礦業歷史。
他說,馬華將向國陣政府建議,在當地興建礦業迷你博物館,紀念老礦工的辛勞,同時讓后輩知道當地的採礦史。
“除了歷史,博物館也可介紹採錫過程、錫的種類、錫製產品等,畢竟大馬曾是世界最大的錫米生產國。”
直升機運錢發薪
錢從天而降!
梁振錦說,四五十年代陸路交通不便,採礦公司安排直升機運錢至八丁燕帶發薪給員工。
“我10歲時期,很期待每月的1日或15日,上午10時左右,只要一聽見遠處傳來直升機在天空盤旋的巨響,便會由Berjuntai Tin的員工宿舍跑到大門口的空地,看得裝著金錢的大包裹從天而降。”
當時,許多小朋友也像他一樣,莫名興奮,圍觀湊熱鬧,現場也有公司的會計員工候備。
“如果我們靠得太近,機組人員必高喊”GET OUT!”(出去!)儘管挨罵,每逢特定日子,我們依然會衝著直升機而來。”
說到此,他不禁會心一笑,似乎該事件才在昨日發生。
他指出,直到六十年代,陸路逐漸發達后,公司已停止使用直升機運錢,由公司職員到吉隆坡的渣打銀行提款再發薪;七十年代則由保安公司專車運錢到採錫場。
“如今,直升機降錢的地方(即採錫場大門口)已長了樹木,一旁還建有一間嘛嘛檔。”
火車軌道不復再
八丁燕帶曾有火車軌道,負責運載錫米。如今,儘管火車路已“不見”,但火車資產機構仍在一旁豎立保留地告示牌。
現場巡視,火車路路線一帶皆是油棕園。據悉,早年有關火車路由八丁燕帶開始,途經煤炭山、轟埠至萬撓,到了萬撓則由羅厘運輸至檳城。
據受訪老礦工透露,當時如果是以水筆開採錫米,採礦場平均每月可獲100噸錫米,採用鐵船則有180至200噸。
一般錫米價格每公斤可賣21至22塊,最好時期29塊,最低時期則滑落至11塊。
丘亞平指出,本身在1991年達退休年齡,當時公司獻議繼續工作,他在1994年才正式退休。
約二三年后,公司因錫米價格偏低,無法承擔高昂的成本開銷后而倒閉。
黃泰則補充說,雖然採錫工資在九十年代調高至每天26令吉50仙,一個月平均可賺600令吉,但比起其他行業,可說偏低。
他透露,當時有人指採錫是“Lembu punya kerja”(牛的工作),使採錫場難找工友,開發工作也受影響。 “之后我在外駕駛泥機更好賺,每月有約2000令吉的收入。”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